編織泰雅族傳統服飾
苗栗縣-泰安鄉 觀光文創
尤瑪達陸/野桐工坊

我們在訴說的故事是...

臺灣原住民的織布文化歷史淵源,由來已久。由於臺灣在地的豐富天然資源,原住民各族很早就懂得如何使用身邊的植物纖維,織出美麗的布匹。而一個民族的文化故事,也就在織布機上轉化為織紋,編寫在布匹上,那是超越美學涵義的一種生活記錄。

然而,在時代的更迭與變遷之下,原住民的織布技藝逐漸失傳。這不僅是一種文化傳統的喪失,更是一種知識系統的失傳。在泰雅織女尤瑪.達陸20年來的耕耘下,從苧麻的耕種到捻線、織布,泰雅的技藝正逐漸被尋回,在時代的脈動中,開啟新的文化篇章。

復育苧麻田找回「泰雅族的腦袋」

穿越層層山巒,尤瑪所設立的野桐工坊就座落在苗栗縣泰安鄉的象鼻部落。工坊是一幢白褐相間的木屋,搭建在距離部落還有一小段路的地方。在工坊的後方,則是一間由尤瑪.達陸和先生弗耐瓦旦以傳統家屋形式搭建而成的教室,作為母語傳承的教學場所。

尤瑪.達陸重尋泰雅織布文化的過程,是一條歷經曲折的道路。身為臺中縣立文化中心(現已改制為臺中市立葫蘆墩文化中心)編織工藝館的公務員,尤瑪.達陸因為工作接觸到泰雅傳統的織布技藝,而興起了重返部落的念頭。1992那一年,不顧身邊親友的反對,她毅然決然辭去公務員的身分,回到部落,全心投入苧麻園的復育和泰雅傳統織布技術的研究。

當時在尋找臺灣現存苧麻園的過程中,尤瑪.達陸找到了一位嫁到新竹的泰雅族長者。她有一塊自己栽種的苧麻田,長期提供纖維給一位客家人用以製作麻繩。當聽到尤瑪.達陸希望能挖走苧麻栽種時,高齡80歲的長者滿口答應並語重心長地交代著:「妳要一直種,直到有人接續妳的位置。不要讓它斷了!」尤瑪.達陸的出現將保育苧麻的火把繼續傳承下去。

有了苧麻的苗,復育苧麻田的計畫正式展開,然而這並不是一條好走的路。野桐工坊成立期間,不僅經歷了921地震以及桃芝、艾莉風災的打擊,從栽種苧麻園的選地、整地到取莖之後的分絲、捻線到最後到織布,更是一套沒有文字保存的知識體系,也不可能僅靠口傳的方式學會,弗耐瓦旦說:惟有經過長時間的時間積累,才有可能在身體實踐的過程中逐步領悟,找回「泰雅族的腦袋」。

 

與環境共生的智慧

在重尋泰雅織布文化的過程中,尤瑪.達陸的外婆其實就是她最重要的老師。她告訴尤瑪.達陸,身為泰雅族人,就要有「泰雅人的腦袋」。在外來文化進入之前,除了天象,泰雅族運用的是對於周遭環境、植物變化的觀察,來判斷季節的更迭。以往季節變化較為分明,通常族裡的長者會在下過霜雪之後,依據一種「會開花的樹」來判斷泰雅文化裡所謂春天的來臨。然而尤瑪.達陸和弗耐瓦旦兩人四處尋找,就是找不到外婆口中「會開花的樹」。

就在一個清晨,外婆偶然看見自己口中會開花的樹,她指著樹上所開的「花朵」告訴尤瑪.達陸和弗耐兩人:「就是這一棵樹。」兩人順著外婆的目光望去,遠處的一棵樹果真佈滿了白色花朵。走進一看,才發現原來白色花朵是樹枝新生的透明嫩芽;珠芽在晨曦的照耀下閃爍光芒,遠看就像滿佈的白色花朵。兩人這才了解外婆口中的「泰雅族腦袋」是必須在生活過程中,用親身體驗的方式去觀察、去記憶的。

當尤瑪.達陸逐漸掌握織布基礎之後,外婆告訴她,泰雅族的編織文化所包含的是從判別耕作時機到處理材料的一連串生活智慧,而織布技術只是整套知識體系的末端。以處理纖維的步驟來說,工業處理的方式不脫精、練、漂、白這四個字,以化學強鹼處理纖維表層的膠質;而泰雅族處理纖維的方式則是將苧麻纖維和山黃麻的灰燼一同放進滾水之中,利用天然的方式去除表層膠質,這正是自泰雅族長久的生活經驗中,積累出的族群智慧。

 

原民傳統與多元工藝產業接軌

尤瑪.達陸教導部落婦女紡織技藝,經過多年努力,已培養出20名左右的「織女」,共整理出四、五百種傳統織紋。而在工坊外的苧麻田,更是已經歷過數個寒暑,更換過不同的田地栽種。弗耐瓦旦說,原住民的服裝發展有一定的脈絡,需要時間慢慢培養。然而,工業社會來的太急太快,原住民的傳統都還沒走完,就已經要面對現代工業社會的衝擊。因此,野桐工坊的成立宗旨便是以保留傳統為主,將屬於泰雅文化的織布知識繼續傳承給下一代。

2015~2016年,工坊舉辦服裝展,試圖在保留泰雅族服飾形式的前提下,融合現代潮流元素。而這也正是工坊所遇上的難題:如何在快速的變遷社會中,將原住民傳統橋接現代社會,讓一般大眾了解並接受泰雅族的織布藝術。因此,工坊目前也積極與不同領域的設計師合作,未來更打算聯合大安溪流域一帶的部落,連結運用不同素材的工藝家發展交流平臺,做出產業鏈的概念。而野桐工坊也希望能藉著本身豐富的經驗,協助新興成立的部落工坊發展,讓富含文化底蘊的原住民工藝被更多人看見。

 

全世界誰在和我們做一樣的事...

目前尚未知曉國際上還有誰在從事相同工作。

 

我們的工作動力來源是...

因為是推廣跟傳承泰雅染織的工藝,所以覺得十分有意義。

 

世界公民的自信來自

今年有跟國際藝術家交流大概有10位,時間點大概在暑假,做知識和文化的交換,可以跟著一起在旁邊學習,了解國際織品相關交流。跟著學習因為還在學習,生活就是一個交換,專業技術也是一種交換,現在有大安溪流域,和部落小學博屋瑪民主實驗國小都有再配合和推動,大人先去學會再交給小孩,目前還在研究如何執行,但是一定會做。邊做邊學,跟著一起去就可以了解跟建立世界公民自信。 

 

 

學習歷程

校外學習歷程:

一、 原住民對環境的傳統智慧

二、 原住民染織工藝的見習

 

提供「學進去」或「做進去」的經驗:

一、 傳統智慧在運用雙手的勞動,進入身體裡發酵後形成真實的知識

二、 培養學生轉化,轉換在文化中、生活中、環境中學習後的創新。

 

旅行家態度:

抱學習的態度,可以來學習到文化的知識,原本工坊寒暑假就有大學生的學習課程現在還做到國小,教他們織布、染布、苧麻這些傳統的技藝,就是一種傳承和推廣教育學習。 

 

旅行家功課:

尚待補充。

 

可接待時間與人數:

8月有藝術活動。

 

可以提供的接待服務:

交通的接送、協助訂購餐食、代為接洽部落中的民宿。

© 2006-2024, 世界公民島 wisland.org

Comments or Suggestions? Need Help? Write to us: service@wislan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