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長:劉孟俊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所長
專長:國際經濟、中國科研體制與高科技產業、國際貿易投資、產業經濟

劉孟俊撰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中國與東協均是我重要經貿鄰國,隨著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與亞投行的運作,驅動加強中國大陸與東協的實質合作。再加上2015年完成了中國-東協自貿區升級版的談判,以及中國-東協雙方共同參與的RCEP談判也在持續進行中,均彰顯出中國與東協的合作或將日益緊密。因應上述趨勢,臺灣刻正推動「新南向政策」,似難避免面臨中國大陸的競爭與挑戰,而中國與東協各國的經貿合作動向,也將密切牽動臺灣經貿發展前景。

各國對於中國向外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的解讀與看法相當多元,在正面觀點方面,認為「一帶一路」將為東南亞地區的基礎建設帶來投資商機。協助東協地區重塑商業環境,促進該區域更深層的一體化,並於基礎建設改進後,帶來更加健全的監管制度,促進更有效率的商機和市場競爭。

多數東協國家對於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抱持疑慮:其一,大多數東協國家仍認為其背後存在政治意圖,同時日本、美國和印度等國亦多有提出相似倡議,與中國形成戰略競爭。東協區域缺乏經濟發展上的凝聚力等諸多限制。故為解決這些問題,東協需要有自己的基礎建設發展倡議,應由成員國與日本等其他國家合作,強化發揮東協的主導作用。

其二,政治上糾紛如南海爭端,對中國的「一帶一路」不僅與其他倡議相競爭,也可能將挑戰東協的「自主地位」(centrality)。此觀點彰顯出中國推動「一帶一路」面臨著和地主國態度上的挑戰,主要取決於中國就資源種類承諾的意願,協調和管理其國內執行廠商的能力。

其三,東協國家認為中國對其投資品質低於日本、美國和歐洲等國,故並不滿意現有合作機制及商業模式,而更偏好於與歐、美、日等國合作。或許最重要的是,中國不僅需對應當地需求,而且也需要關照當地的敏感議題。東協各國一方面擔心在經濟上對中國過度依賴,也擔心「一帶一路」背後存在政治意圖,威脅國家安全利益。認為中國「一帶一路」具體合作機制並不明確,擔心無法獲得預期的經濟利益,故對該政策持謹慎態度者。

臺灣未來如何爭取「一帶一路」商機方面,由於近期兩岸政治關係趨於緊蹦,參與的機會或許不易,但考量現實層面,許多「一帶一路」周邊商機龐大。包含臺灣在內的許多亞洲國家可享有降低運輸成本的同時,也能縮減運輸的天數與風險。由中國主導的「一帶一路」多邊協商機制,或可加速目標的實現。

我國和中國地理位置接近,在政治方面目前暫處於冷淡期,但在貿易、投資、觀光方面,都已建立深厚的關係。中國「一帶一路」建設和我國的「新南向政策」,皆透過擴大亞洲的企業投資與基礎建設,在改善當地的生活水平的同時,實現利益共享。故臺灣亦應利用策略上的互惠取代全面的競爭,專注於各自擅長的項目與領域,共同開發大範圍的經濟圈基礎建設,並依個別案例考量合作的可能性。

「一帶一路」為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所(大陸所)的研究領域,尤其臺灣刻正推動「新南向政策」,似難避免面臨中國大陸的競爭與挑戰,而中國與東協各國的經貿合作動向,也將密切牽動臺灣經貿發展前景。

我認為理解中國推出「一帶一路」倡議,其本質雖與傳統FTA、或大型區域經貿組織如 TPP和RCEP等有所不同,但亦可產生區域經濟整合效果。「一帶一路」以基礎建設的連接,尋求新的經濟成長趨勢,將有助在部份領域創建和發展全新的產業生態系統。

鑑於臺灣與中國在東南亞市場各具優勢,中國有著輸出大型基礎建設的實力,臺灣則有技術水準和整廠整案輸出的軟實力,如系統管理、製造服務等優勢存在。臺灣可發揮技術之特長,有彈性的參與局部基礎建設。擔任或善用第三國結盟方式,例如新加坡是東協市場的重要門戶,且與其他國家的自由貿易協定簽署完備;日本則長年深耕東南亞市場,與臺灣又有產業鏈合作,都是可思考策略性結盟合作之對象。

產、官、學、研各界人士均可由多元角度切入,除經貿外,亦可兼具外交、社會與文化等領域。

© 2006-2024, 世界公民島 wisland.org

Comments or Suggestions? Need Help? Write to us: service@wislan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