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長:徐遵慈 中華經濟研究院東協研究中心主任
專長:國際組織、國際經貿法、亞太區域研究、性別議題

徐遵慈撰 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主任

由東南亞國家協會(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 ASEAN,以下簡稱東協)十國組成的「東協共同體」(ASEAN Community)已在2015年12年31日正式上路。東協整合從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邁入「經濟共同體」(Economic Community)時代,象徵區域內貨品、服務、投資、技術勞工及資金的流動更臻自由與便利,也標誌由東協為核心推動的區域經濟整合進入新的里程。

東協在2003年決議在2020年建立「東協共同體」,包括「東協政治─安全共同體」(ASEAN Political-Security Community, APSC)、「東協經濟共同體」(ASEAN Economic Community, AEC)與「東協社會─文化共同體」(ASEAN Socio-Cultural Community, ASCC)三大支柱,2007年宣布將建立東協共同體的時程從2020年提前至2015年。隨後各國領袖通過《東協憲章》(ASEAN Charter),將東協共同體理事會納入其正式組織架構,同時宣布通過三個共同體的藍圖。2015年11月,東協於馬來西亞首府吉隆坡舉行第27屆東協高峰會及相關會議,宣布東協共同體正式於2015年12月31日成立。並另簽署「東協2025年吉隆坡宣言:穩健前行」(Kuala Lumpur Declaration on ASEAN 2025: Forging Ahead Together),為未來十年之整合方向。此份2025願景承續東協先前之規劃,其下分成「東協政治安全共同體2025年願景」(ASEAN Political-Security Community Blueprint 2025)、「東協經濟共同體2025年願景」(ASEAN Economic Community Blueprint 2025)、以及「東協社會文化共同體2025年願景」(ASEAN Socio-Cultural Community Blueprint 2025)等三份附件。東協矢志實現「以規則為基礎、以民為本」(rules-based, people-oriented, people-centered)之東協共同體。

「東協經濟共同體」是東協國家從東協自由貿易區(AFTA)進一步深化整合的重要成果,旨在打造單一市場與製造基地,使東協在全球供應鏈的角色更為穩固, 創造一個穩定、繁榮且具有高度競爭力的東協經濟區域,縮減貧富與社會經濟的發展差距,與全球經濟體系更為融合。為創造單一市場與生產基地,東協致力於商品、服務、投資、技術勞工(skilled labour)的自由流動,以及解除資本流動的限制。目前,「東協經濟共同體」實已成為幾乎零關稅障礙的單一市場,在其他領域內亦完成眾多整合成效,例如非關稅障礙撤除、貿易便捷化、投資自由化等。

2012年16國決議建立《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自2013年五月展開第一回合談判,現預計在2017年完成談判。東協國家先後落實經濟共同體與推動RCEP談判兩大使命,對亞太區域整合及相關產業供應鏈均將產生重大的影響,也將使東協在亞洲的經濟與政治地位及影響力更上層樓,尤其RCEP首度將中國大陸與印度納入同一FTA機制中,並開啟雙邊的自由化,使得東南亞與東北亞、南亞市場得以整合及相互連結,為亞洲區域整合帶向新的里程碑。
東協現為我國第二大貿易夥伴及第二大投資目的地,惟我對東協經貿關係雖穩定成長,但隨著東協區域內產業供應鏈漸臻完備,及與東協加一FTA夥伴國間關係更趨緊密,我國對東協之重要性逐漸下降,能見度亦落在我競爭對手中國大陸與韓國之後。展望未來,政府一方面須持續努力,同時亦需務實面對東協經濟崛起的事實,結合新南向政策,研擬我國進入東協市場及推動產業合作、投資與人才交流等可能途徑。從產業鏈的角度而言,鑒於東協國家正逐漸承接中國大陸釋出之「亞洲工廠」的功能,我國應從台灣、中國大陸及東協國家,甚至南亞的印度等區域內重要國家形成的產業合作角度,尋求我國可在東亞區域中佈局的領域與合作模式。

© 2006-2024, 世界公民島 wisland.org

Comments or Suggestions? Need Help? Write to us: service@wislan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