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長:何春盛 研華科技 總經理
專長:

工業4.0的出現,讓傳統製造模式與市場需求發生重大改變。回溯過去30年全球化發展趨勢,一方面造就大陸經濟崛起成為世界強權,另一方面負面影響也在全球各國隨之而來,如失業問題造成社會動盪。研華執行董事何春盛認為,在後全球化時代下,製造業之大浪潮將會是一場大陸與西方的互相較量。

大陸過去屬於低成本製造的經濟體,何春盛觀察,自2000年開始,包含美國在內的西方各國,以及日本、韓國甚至是台灣,都相繼把工廠大量遷往大陸,讓大陸一舉成為製造大國,也讓大陸製造業佔全球GDP比例從4%竄升至現今24%,躍升為全球最大製造業產值的國家。

但另一方面,昔日製造強國的製造業產值卻逐年下降,例如日本製造業GDP產值在15年內銳減了54兆日圓;美國自2001年大陸加入WTO後,已有約7萬家工廠倒閉;而西歐國家的製造業產值,更從過去20年間失去了近10%。甚至,諸如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2012年歐洲經濟危機、日本20年的經濟低迷等現象,多少都與全球化的發展型態有某種程度的關連。

這些低迷現象敲響各國警鐘,西方各國意識製造業應重視在地發展而非外移,為何製造業那麼重要?何春盛表示,主因製造業可帶給國家最多的就業機會,並帶動國家基礎建設如鐵路、公路、機廠等,甚至是軍工產業等。

因而自2011年開始,西方強權陸陸續續提出一系列製造策略,如美國的「先進製造夥伴計畫」(AMP)、德國提出「工業4.0」等,何春盛進一步分析,這些戰略其實便是去全球化的思維,其目的是將高端製造業留在國內,或自新興市場撤出。

但此番製造思維的改變,無疑讓大陸站在刀口。尤其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上任後極力推動「返美製造」,用企業減稅優惠吸引製造業回流,且吸引的不僅是美國本土企業,更吸引全球企業前來投資,甚至連陸企也在引頸觀望,倘若製造業紛紛離開大陸,昔日製造光環恐逐漸退色。

何春盛也觀察到,未來製造業的風向將走向以客製化為主,因而製造業的特性將從過去訴求大量製造,轉變為大量客製;另一方面,製造地也由集中生產走向分散生產,並大量往消費市場移動。有鑑於美國是目前最大的市場規模,返美製造若勢在必行,對大陸製造業而言更是一股威脅。

面對工業4.0,大陸所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便是一個對抗西方製造強權意欲回歸本土製造的防守策略,而諸如美國的AMP或「美國優先」,以及德國提倡工業4.0等策略便為試圖去全球化的進攻策略。在全球高喊工業4.0的背後,實為兩大陣營之間的攻防較量。

事實上,大陸現在也正面臨內憂外患的困境,造成製造業競爭力大不如前的原因,其一便是因為人口結構的變化。大陸現雖開放二胎,但為時已晚,如今也嚐到了長達40年一胎化政策的苦果。何春盛指出,2030年時大陸恐有高達3,000萬勞力缺口。

加上製造業所需的水、電、天然氣、原油等基礎資源成本,以及製造業所負擔的綜合稅費、企業面臨的物流成本等,這些成本在大陸正不斷攀升,過去低成本的優勢已快被消磨光,大陸國內企業寧願選擇外移到東南亞或更低成本的國家,甚至是歐美等先進發達國家,因而造成國內製造業面臨空心化。

 

 

© 2006-2024, 世界公民島 wisland.org

Comments or Suggestions? Need Help? Write to us: service@wislan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