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接技藝的職人精神
台南市-仁德區 工藝設計
魯班學堂 (臺南・家具產業博物館)

我們在訴說的故事是...

永興家具事業成立於1958年,從製作、銷售仿古家具到外銷美國與日本的家具業務,至近幾年著力於現代東方風格的家具設計和開發。走過臺灣家具外移的七、八零年代,一步一腳印地再創實木家具的高峰。1998年在第二代接班人葉武東先生回到家族企業,面臨人才老化,業務不振,庫存滿倉,印象最深刻的是曾有兩、三百多人輝煌過去的木工工廠剩下不到二十人散落工廠各角落,略顯蒼涼之意。由於當時假日在奇美博物館擔任導覽志工之故,遂興起將工廠舊廠區改建為博物館之意,於是自不量力的小工廠開始築起博物館的大夢。因此,以產業博物館的觀念,將永興家具事業原有部分的老廠房,規劃出一個完整的展示環境,藉由展示、教育、典藏體驗為臺灣家具產業脈絡持續紀錄著進行中的故事。現任館長江文義先生更致力於推廣家具知識寓教於樂,提供木作DIY體驗,並透過博物館的平台回顧我們生活演變,清晰刻畫出屬於我們自身的文化淵源,見證臺灣家具王國的興衰、轉型及永續經營,如今文創轉身,不僅延伸了「家具產業」,也活化了閒置產業。

此外,在永興的發展過程中,意識到傳統產業人力資源的凋零,為了培育人才成立「魯班學堂」,教導木工技藝傳承,多年來堅持不懈,培育了眾多的木藝哲匠、職人。但在發展過程中也有遇到挫折,初期招生僅招到四位學員,面對此情此景,葉泰欽創辦人堅定地說:「無論如何一定要開班,榫卯工藝一定要傳承。」因為當年的堅持,有今日的魯班十年。

 

全世界誰在和我們做一樣的事...

 

我們的工作動力來源是...

讓更多人了解榫卯工藝之美,喜歡屬於我們在地文化生活的家具。每當我們服務客人後,聽到客人說不虛此行,增長了好多對木頭家具的知識,開開心心帶著滿滿的收穫與自己親手製作的木創品回去,這對我們來說就是最大的鼓勵與支持。

 

世界公民的自信來自…

先認識自己,瞭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然後全心全意朝自己的目標發展,過程中一次次的挫敗或成功,都是未來建立世界公民自信的養分。

 

學習歷程

校外學習歷程:

魯班學堂有別於時下的木工坊,我們的精神核心是不能動搖的「榫接工法」,沒有捷徑可走,該用榫頭的就要用榫頭,該用螺絲釘結合的,要跟大家解釋為什麼要這麼用。地球的資源愈來愈少,用螺絲釘時所用的木材如果是人造林、不成熟材,用不了多久的時間就會損壞,想要傳之百年那是不可能的,與現今訴求的環保愛地球完全背離。用榫卯作法,即使是不成熟材,匠師運用它的肌理,能發揮很好的物性。這種教課方式難度很高,所以很少人這樣做,但這也是一種優勢,真正教會想學技術的人學到真本事。

 

提供「學進去」或「做進去」的經驗:

魯班學堂開課至今已經十多年,廣受社會大眾青睞,原來有這麼多人喜愛木工手作的純粹。大部分的學員一開始報名來魯班學堂上課,都想要馬上學會做椅子、櫃子、桌子,但是老師們總是會要求學生要從磨刀開始,從最基礎的地方扎根。一期又一期的學習,一件又一件的製作,在魯班學堂裡不是只學到技術,也學到做事、做人的道理。隨著時間的累積,在製作上也從簡單樣式漸漸提升難度。尤其是榫卯技藝的工法,不需要任何一根釘子就可以讓家具結構緊密、穩如泰山,讓學員們對木頭創作的可能性大開眼界。

 

旅行家態度:

在魯班學堂,無法像一些工坊DIY課程,可以很快速的讓人做出一件作品,而且學的過程也不會太輕鬆愉快,但很紮實,能夠提升技藝,要學真功夫還是要來魯班。常有學員分享,來到魯班學堂學習後讓他改變的是教會他讀懂家具的語言,知道如何去欣賞其他人的設計作品,瞭解到一件作品的價值點在何處,看懂設計者或製作者的用意、工法。而這些,是專屬技術者們之間的語言交流,讓人心情愉悅。

 

旅行家功課:

在臺灣這塊土地上,長期受到升學主義的氛圍影響,往往會忽略動手能力和實踐效益的可能性,而臺灣的手作精神應該被更多人看到。透過學習及精進,進一步成為某項專業的職人,對於工藝與藝術的尊敬,是現在很多年輕人需要反思的內容。而透過魯班學堂這個平臺,希望讓更多的人瞭解臺灣的頂真精神。

 

可接待時間與人數:

(1)團體客:一團約 15-30人,時間2~3小時,同時間最多3團
(2)散客:無限定

 

可以提供的接待服務:

(1)客制化課程規劃(課程、工作坊)
(2)早/午/晚餐代訂

 

目前公休或無法接待的時段:

【開館時間】週二至週日09:00~18:00 (週一休館,最後入館時間16:30)

 

© 2006-2024, 世界公民島 wisland.org

Comments or Suggestions? Need Help? Write to us: service@wisland.org